課程規劃


      本課程籌畫建立與台灣博物館實務應用的合作關係,基於三項重要理念來進行:其一,台灣博物館是探討及了解台灣「文化資產」的起點。基本上,台灣近代「文化資產」概念及內涵的出現,係來自「台灣博物館」的前身,即日治時代的紀念博物館;因此,「台灣博物館」歷史及其館藏必然成為本課程討論的起點。據此,本課程主題規劃即是從台灣博物館在戰前、即日治時代的發展,特別是該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的關係為討論的重點。

      其二,台灣博物館與台灣史研究建立合作關係,有利於雙方各自的研究及教育活動。由於台灣博物館歷史悠久而館藏豐富,館藏許多史料及文物尚待整理及研究,將台灣史研究所的教學活動帶進博物館,不僅可協助博物館文物整理工作,也可開創館藏文物和史料的研究議題,深化台灣文化的相關研究;相對的,台灣史研究所師生得以接觸原始的、一手的史料,或者有別於傳統史料,即視覺、或物質(物件)史料,極有助於台灣史研究議題及新視野的開展。

      其三,從「博物館」作為「文化資產」活化利用的據點,台灣博物館與台灣史研究所建立教育的合作關係,可試探文化資產活化利用的可能性。從現代博物館經營的角度,「台灣博物館」除本身是歷史建築、即作為國定古蹟而被保存之外,作為台北市都會的博物館也是展示「台灣文化」的重要教育文化機構,如何善用其館內收藏,規劃具吸引市民參觀學習的展示議題,即成為該館目前營運發展的核心任務。2005年,文建會規劃「首都文化圈-台灣博物館系統」建構,將台灣博物館發展的目標設定在串聯三個類型的博物館,包括:台灣鐵路局舊址的「現代性博物館」、台灣博物館和土地銀行舊址的「自然史博物館」、以及公賣局現址的「產業史博物館」,最終目標在「建構台灣文化認同主體性」。在如此宏偉的架構與目標之下,台灣博物館系統作為文化資產活化利用的價值及意義,也更為深遠;據此,本課程教學帶領研究生參與博物館的展示教育活動,除試探實務應用的能力之外,也在強化社會實踐的理念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