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計畫


實習計畫: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展示的台灣史
指導老師:李子寧、范燕秋
實習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徐州路庫房(徐州路48號)
實習時間:週三上午0900-1200

背景:
      2009年,數本關於1930年代前後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歷史室陳列品的清冊資料被重新發現。透過這些新出土的資料,我們不只發現總督府博物館的歷史展示在1933年前後經歷了一個很大的改變。同時,其詳盡的紀錄也使得我們可以百分之九十以上地「還原」當時改變前後歷史室展示的內容(包括展櫃空間配置,展櫃中的展件配置等)。總體來看,灣總督府博物館1930年代展示的台灣史是很是視覺而物質的,因為它是用展櫃中的一件件文物(而非文字)所串連成的。同時,這個台灣史和我們今天熟知的台灣史也不太一樣,例如時代的劃分,除了慣用的清領時代、荷西時代外,總督府博物館歷史展示中竟多了一個「高砂時代」。透過對當時歷史室展示內容的解讀,可以讓我們看到在1930年代,博物館是如何透過文物來敘述(或建構)台灣史。

目標: 
      本年度的實習計畫的目標,就是透過對1930年代前後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歷史室展品逐櫃逐件的檢視與解讀,理解當時人是如何賦予這件文物意義。同時,透過某件文物與其他文物或展櫃(展場)的空間關係,全觀地去體會當時是如何理解並建構「台灣史」這個概念。

進行方式:    
      本實習基本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背景資料閱讀,包括過去關於總督府博物館相關的研究論文,總督府博物館史料(藏品清冊、解說、文獻)的解讀,以及總督府博物館展示空間配置的體會理解。目的在提供學生對總督府博物館歷史、收藏與展示基本的背景概念。為期約兩週(六小時)。
      第二階段為展(藏)品本身的檢視與解讀,進行的方式依當時展示的時代,主要分為七個單元:高砂時代、荷蘭西班牙時代、鄭氏時代、清領時代、領台時代、領台後、其他。每個單元進行的方式,除於課堂上盡量檢視原件外,一組學生需於事先準備該單元展件的背景資料,並於檢視原件同時對其他人解說。因每單元展品的數量不一,其進行時間約一至兩週不等。
(背景及各單元閱讀資料另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