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

王汎森
咏恩整理 
        本文首先介紹歷史記憶的課題事由Maurice Halbawachs(阿伯瓦克)所開啓的,Halbawachs 的集體歷史記憶理論強調:人的歷史記憶是備件購的,而且是依照個人或團體的利益或政治社會現實去建構的。
       這篇文章主要以中國明清和近代的史實為例,來說明歷史記憶與歷史發展的問題。首先要強調的是「集體」這個詞,其定義是非常廣的,可以是社團、城市、階級、性別等各種團體,也因此一個人或一個團體通常可以同時擁有許多並列的歷史記憶。從過去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歷史記憶的被塑造或被改變常常是為了現實的需要或用來合理化現實的情境,然而儘管如此,歷史記憶在被擦拭修改時仍然會受到自然或者是社會政治情境所左右,並不是毫無限制的。而這樣更改、創造歷史記憶,或者是創造傳統常常是基於真實的歷史無法提供現實生活是背道而馳,無法相輔相成的,因此只好透過創造或改變歷史記憶的方式,來達到現實的目的。當然,人們也常為了當下的需要而強化或創造血緣的關連,例如改纂族譜來拉攏關係。可以說,歷史記憶是一種象徵資本,透過對其的修改或創造,是可以換得現實利益的。當然,全盤創造歷史記憶不一定是必須的,透過重組、重新詮釋等手段也可以達成目的。
       歷史記憶常藉著媒介來表現,例如紀念會便是常見的型式。當這種媒介大量出現的時候,通常也報導一種流行的思想心態。也就是說,紀念會藉助於時令活動,一方面可以喚起人們對某歷史人物的記憶,同時也可將人們放入他們不真正屬於的時代與團體之中,來整合拉近彼此的關係。而在這樣的紀念儀式中,也需要有一些喚起記憶的物品來輔助。此外,紀念詩也是另一種型式的紀念活動,藉著歌詠也常把內心的想法投射其中。因此藉著分析詩歌的內容與重點的變化,我們也可以勾勒出文人心中關懷的變化。歷史紀念活動也有可能報導歷史人物不能公開的隱晦思想作為,解讀它們是解讀一種潛流。
       由例子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某些集體記憶是要靠社會組織或群體來傳遞與延續。也就是說,歷史記憶是靠著不斷的「再生產」才能傳遞下去,一但不再生產,則勢必造成歷史記憶的中斷。當然,也有不少的歷史記憶是被強迫中斷的。一旦集體的歷史記憶中斷,則原先擁有這個歷史記憶的族群就會因為失去共同記憶而失去認同,也失去凝聚成衣股政治歷歷的可能。對執政者來說,如果不能消除不利於自己的集體記憶資源,則很有可能帶來政治危機。然而,不管歷史記憶是否被強迫壓制,要找回它們都十分不易。如果是被政治力強力打斷的話,要等政治控制力鬆懈才能再復返。而因為每個人自然上的不同,結構性的遺忘也是可能的。
       儘管歷史記憶是被「建構」的,但是它也有部可任意性,是無法以主觀意志任意轉移的,這也是為什麼歷史學家要用大量的歷史解釋來解釋歷史。為了現實需要而刻意塑造或扭曲集體歷史記憶也常常受限於學術規範,是無法任意為之的。
       而因為集體歷史記憶可能被使用而改變現實,我們也可以說,相當一部份的現實也是被歷史記憶所建構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